往年,我们不乏见到大数据“杀熟”的案例,美团的大数据杀熟事件更是记忆犹新。然而,在“杀熟”的阴影下,一种与之相反的现象——“大数据杀生”悄然浮现,即便你是初来乍到的新用户,也可能遭遇不公。
11月2日,工人日报报道指出,近期有消费者遭遇了令人费解的情况:相同的商品链接,同样的产品,新用户收到的商品质量却与老用户相去甚远。这位消费者不禁怀疑,自己是否成为了大数据“杀生”的牺牲品。
然而,专家的观点却与公众的看法不尽相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指出,大数据“杀生”并不符合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对于商家来说,流量是生命线,他们没有理由对新顾客冷眼相待。消费者所感受到的大数据‘杀生’,或许是商家基于用户画像,将一部分客户定位为高端,而将另一部分视为非高端客户所致。”
据悉,这位消费者在某珠宝旗舰店购买了一条珍珠项链,对收到的商品非常满意。不久后,其男友在同一家店铺购买了同款项链,却意外发现两条项链上的珍珠大小不一,品质和外观也有显著差异。这让她坚信自己遭遇了大数据的“杀生”。
无论是“杀生”还是“杀熟”,网购过程中的不安全感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如鲠在喉”。根据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高达七成的公众认为算法能够捕捉到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而进行“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