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官宣和徕卡合作,成为了国内又一联名手机厂商。至今为止,国内头部的手机厂商都基本完成“相机品牌影像联名”。要说国内厂商真正认识到联名的重要性,是从华为开始,和徕卡的合作不但让手机摄影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用户基数和口碑也急剧攀升。
到目前,哈苏、徕卡、蔡司等都已经被各大手机厂商瓜分完毕,其他一些富士、佳能、尼康等,据消息称也有很多腰部厂商在洽谈中。不光是国内厂商,之前有很多国外厂商也有这种操作。话说回来,和相机品牌合作真的就能提升销量和产品力么?
并不是每一个和相机厂商合作的手机都铸造了一段辉煌,有的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智能手机早期的时候,一家日本手机品牌,选择和蔡司合作,将镀膜技术和微单相机拍照界面引入到产品中,,更是强化“专业移动影像设备”的理念。宣传方面可谓是下了血本,但是实际体验确实惨不忍睹,过热、模糊、软硬件相互排斥的现象更是家常便饭。
可能日本手机品牌你不认识,那么moto你总该知道吧。当初的模块化手机,和哈苏联名,当时感觉高大上,但是实际体验上来看,也是一言难尽。哈苏模块在画质上的确可圈可点,但对焦体验却非常糟糕,甚至还不如摩托罗拉手机本身。显然,不熟悉移动摄影的哈苏根本不知道手机用户对影像体验的基础需求,而摩托罗拉在手机摄影领域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把控项目,最终哈苏模块两头不讨好,遗憾地消失在历史之中。
凡事有坏就有好,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就很成功了,并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相互合作,华为负责硬件和算法,徕卡的价值体现在调色这种直接观感上。这样的合作显然是有意为之,因为华为强在硬件和AI算法,而徕卡则强在鲜明、强烈的色彩风格,因此,这番合作实际上就是“强强联手”,各自发挥优势之后他们自然获得了预想中的成功。
在如今的市场上,我们还能见到类似的例子吗?官宣和徕卡合作的小米?还是牵手哈苏的一加?实际上在这些头部厂商中,除了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外,个人最看好的还是vivo和蔡司的联手,这真不是吹捧,而是作为一个用户长时间使用后的有感而发。vivo和蔡司的合作有深度更深、广度更广,成像效果更好。
vivo手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样张发色越来越接近肉眼所见,和那些一味追求视觉刺激而不断提升饱和度的风格截然不同。与此同时,这种色彩观感又不是寡淡,而是恰到好处的丰富和细腻,令人印象深刻。
再加上V1+自研芯片这种“杀手锏”,硬件的确称得上vivo手机的“优势项”,在面对腰部厂商的时候优势十分明显,而面对同级别同身位的厂商,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和相机合作的手机厂商也并不是都能取得成功。
这也是目前手机市场存在的一个问题,不是说和相机合作就能提高影像效果,拔高产品调性。打铁还需自身硬,所有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用户在意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效果明显”,在画质观感、实操体验上有着相机的影子,现在很多厂商无非就是加几个滤镜而已。
个人认为,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影像,和以专业相机为载体的专业影像始终不是同一条赛道上比拼的项目,虽然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比如对画质的追求等),但在基础用户需求层面有很多不同。手机厂商和相机(光学)厂商的合作,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将专业影像上的一切原封不动地搬到智能手机上,而是博取众长,将专业影像领域更先进的理念、技术通过改良和吸收转化到移动影像上。扮演着“桥梁”角色的手机厂商,必须有足够的实力、深刻的理解才能匹配对应的知识、理念和技术,借助相机厂商的力量提升智能手机摄影能力。
对于“影像联名”显然有一些厂商走入了误区,认为这是一种“捷径”。而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手机厂商没有足够的实力,就算真的联名了也很难让产品体验发生“质变”,或许其下限会有些许提升,但智能手机的影像上限,终究还是由手机、手机厂商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