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一粒的光影,组成了一帧画面;一帧一帧的画面,组成了一部影片;一秒一秒的时间,组成了如今的时代;一粒一粒的尘埃,组成了如今环绕在四周的楼宇亭台。当人与人形成交汇,于是便有了城市;当城市的灯光交织,所谓“生活”就此展开。
武汉,没到过的人总觉得它是诗词歌赋中简单又抽象的概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满是遗憾却又满是美好。
后来,一个人穿梭在武汉的林立高楼之间,驻足于武汉的山水桥廊之中,真实的武汉,开始慢慢浮现出来。形形色色的人,古古怪怪的事,毕竟这座城市很大,当夜晚的车驶过长江大桥,两岸灯火辉煌,多么像一部史诗;你知道有多少武汉人少年时曾经一步一步走过大桥,还在下面沙子画了英语;你知道虎泉的夜市的烤馍馍多么外焦里嫩;你知道简朴寨的莲藕汤多么的粉软;你知道群光广场楼上桂林人的饺子好吃;你知道夏天有龙虾、凉拌毛豆,冬天胡萝卜羊肉火锅,菜苔;你知道解放公园的树多么高……你知道当我一踏入,连空气都变得温润潮湿,那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武汉渴望与外界分享如今的自己,而这座“希望之城”中正在孕育着的“希望”,也渴望与外界联动,达成时间的共鸣。四座城市,六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在 iPhone 摄影师北和 Derrick 的协助下,以“江城 市井” 为主题,以“武汉的烟”为触媒,在个左右的时间内,通过远程协作创作出三部风格各异的短片。
当炽热的“武汉”内核,装点上来自外界的“滤镜”,借助iPhone 12 Pro Max、iPad Pro以及配备了M1 芯的MacBook Pro,这些孩子用“武汉”的臂弯拥抱他人,向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特有的热情和温柔,每一部影片,都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向外界布散着她曾经拥有过的希望。
汉剧声起,得胜桥里,古着的姑娘迷失在武汉的大雨里
三组、两人、一个武汉;三支短片、两位主角、一条老街。三支片子里,有人选择当一位传承者,有人选择当一位旁观者,还有人,选择当一位企图模糊时间的找寻者。武汉的人、武汉的景、武汉的事儿,光影将不同维度的武汉交织在一起,这些都是武汉的“可能”。而创造这些维度的当代中国学生们,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可能。
《中国姑娘》,这部由来自武汉理工大学18级工业工程专业的王清怡 (@七则Bubles) 和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18级摄影系的许彦浩 (@粒三)共同完成的作品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影片本身讲述了个名叫紫之的90后武汉孩,她同时也是位“古着店”的老板。她相信时间已经把那些流逝了的故事缝在了这些几经易主的衣服上,从妆容到生活品味,紫之一直都是一个逆时间线的女孩儿,她不羁、随性、不愿为了生存而向生活妥协,所以离开了北京和上海,选择回到这个浪漫又充满了江湖气息的故乡——武汉。
她喜欢亲自“淘”古着的那种感觉,享受在时间的洪流中去找寻每件事物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件古着都是她与时间相互拉扯的“战利品”,而武汉则成为了它存放这些故事以及接触时间最好的媒介。
整部影片从第一幕开始就奠定了致敬“王家卫”的全篇风格。后现代的画风,意识流的运镜,颇具年代感的配乐,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色调,全篇以第三视角的画面搭配第一视角的语言,缓缓的将紫之与古着、与武汉交织成的人生向我们娓娓道来。但是和王家卫的电影有所不同的是,即使是在如此光怪陆离的镜头语言下,《中国姑娘》的主人公紫之传达出的是一种自由、一种不羁甚至是一种对时间以逝的怜悯,丝毫没有王家卫电影女主中常见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欲与悲伤。
调皮的镜头语言,甚至在开场以掉落的扣景绿幕为转场;虚化的前景但实际上主体在后面。镜头的拉伸感强烈,让观众似乎在近距离的看故事,但又有置身其外的感受,这种“窥视的视角”迷幻且引人注意。大量的鱼眼镜头效果的特写,荒诞却也带来一种影片里的女主在反观观影人的效果;不时出现的复古甚至土气的画面特效穿插在低饱和高亮度的现实画面里,再加上光线的交织,有好几个瞬间会让观看者产生微微的眩晕感,这种时间的错乱有一种混沌的茫然,但是女主清晰的独白却又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紫之游走在古着与武汉的交界上,她非常的享受和清醒,她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去迷惑时间从而留住故事,在她的身上,武汉的由随性和新潮的烟息开始纠结。
相比于《中国姑娘》,另外两部影片:《得胜桥》和《楚》则走的是比较常规的采访式纪录片的风格。
《得胜桥》是由来自湖北经济学院18级软件工程专业的荣哲 (@cc三百)和来自北京电影学院20级商业摄影专业的研究生宋词 (@努学习的阿荣r)共同拍摄而成。宋词和荣哲选择了在得胜桥活作许多年的摊铺阿姨夏光玲作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她来讲述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所临的即将到来的变迁,并最终留下街巷落的原始味道和对未来活的畅想。
这部片子首先让大家知道了,武汉的“得胜桥”并不是一座桥,而是一条街。影片的主人公夏光玲作为得胜桥的一家老店主,更多的像是一位时间的旁观者,见证着得胜桥的兴衰,感受着来自五湖四海但同处武汉的邻里街坊的温暖,这股子缓缓的温情有了美食和日常的加持,柔柔的流向每个人的心间,欢笑与泪,这就是最真实的武汉。
最后这部《楚》,则是由自湖北经济学院18级互联网工程专业的马金梅 (@点个点点_)和来自浙江传媒学院18级摄影系的张赵国 (@ZhaoguoPhoto)共同拍摄而成。作品围绕位 16 岁的年轻汉剧演员蔡杨帆展开,通过记录他的活、学习、排练、化妆以及表演过程中的故事,表达了汉剧这地传统戏剧的传承状况。张赵国说:“选择汉剧的主题,最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岁的学,在这个时代,还会选择汉剧,答案很让我意外,仅仅是因为学习汉剧的七年不需要交学费,同时毕业后分配作。只有极少数是因为兴趣来学习,可以说乎没有,但是家越学就越有这份情怀,反是越到后越丢不掉了。我们也希望这个作品能够呼吁更多的关和持汉剧。”这是一种传承,生生不息,防止被时间断流。
Apple的生态将地域联结,为每一种可能创造可能
为“看得见的可能”创造可能,成就优秀的三部影片,Apple的生态功不可没。iPhone 12 Pro Max毋庸置疑的专业摄影素质,为影片的画面拍摄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得胜桥》的创作者之一宋词说:“现在的机功能已够强,台 iPhone 12 Pro Max 便可相当于拥有三颗镜头,ProRAW 格式能够充分保留照的画细节,甚在暗光下机都可以毫压的应对。在视频它甚可以拍摄 4K,可以拍摄杜视界,如此全的功能是花很多钱都买不来的专业摄像机的。且由于它身的巧、轻便特性,它能够轻易拍到很多专业摄像机都难以捕捉到的画。例如在此次拍摄创作中,我们有设计个镜头,就是将机埋在姜块中,让阿姨去拿开机上的姜,借此拍摄了个很有意思的姜的主观视。我相信如果中的 iPhone 换成了台专业摄影机,它就算再也是难以被放进这块姜中的。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新,机摄影在未来会更加放异彩。”
在这三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遇到刁钻的镜头,在拍摄者本身不方便操作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Apple Watch远程遥控iPhone拍照和取景,这些都是传统摄影机所难以企及的地方。
而在后期方面,有了M1芯片的强大支持,6位创作者可以将他们诸多对于影片所期望的效果得以实现,搭配iPad Pro甚至可以在素材出炉的第一时间就进行一手的处理。专业且易上手的Final Cut Pro将专业的视频后期操作门槛放至最低,即使是没什么基础的学生也可以剪辑出专业素质极高的成片。iCloud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仅仅只需要上传、共享、下载,即使身处异地,两个城市的创作者们也能进行宛如面对面的交流和团队协作。“在后期整理素材时,看到些能的、较精彩的镜头,我们都会刻 Numbers 记下素材号,并备注写上概的内容,便后期剪辑随时调取。还有就是我和我的搭档在后期剪辑的语探讨时,我都会打开 Mac 电脑上的 Pages 做笔记,做好之后通过 iCloud 上传,睡前在机上再过遍加深印象,便第天的剪辑。”
当我使iPhone拍摄的时候,我感觉我在改变世界。这是《得胜桥》的创作者之一荣哲在放下iPhone 12 Pro Max拍摄后说出的感慨。
shot on iPhone
shot on iPhone
shot on iPhone
shot on iPhone 摄于武汉
Apple的生态,不仅将设备与设备紧紧相连,同时也跨越了地域的阻碍,将每一位Apple设备背后的使用者跃迁至同一条时间线。一座城、一个人、一个故事、一套生态,武汉这座城,记录了很多人和事。而如今,有人通过自己的设备、自己的视角,将自己的武汉诠释了出来。Apple给了每一位用户做导演的权利,所以现在选择权回转到你的手上,你是否也身处一座五颜六色的城,也想记录下每天穿越时刻的早中晚呢?
关键字: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