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脸# 成为了微博热议话题。#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 一度登上热搜榜,阅读量高达1.6亿。而#你的人脸信息只值五毛#的话题在2020年引发全民讨论。
国人历来重视“面子”,在互联网时代,人脸成为生物识别的关键,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对面部信息格外小心。
随着人脸话题的热度攀升,人们对“脸面”的关注度也在增加。
面具解锁手机?这背后隐藏着什么?
近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报道了一项科学测试,称面具可以代替人脸解锁手机。科研人员通过调节光线、色温及角度,成功用面具解锁了手机。专家指出,这种面具的成本并不高。
这则测试引发了对人脸识别安全性的质疑:不是自己的脸,也能通过人脸识别吗?我们的脸面安全吗?评论区的网友们纷纷提出质疑。
然而,从专业角度分析,这则测试存在不严谨之处。要得到可信结论,应该使用真实人脸进行录入,而不是面具。但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人脸识别安全性真的不高?
手机中国在验证过程中发现,网友“录入螃蟹,用螃蟹也行”的言论过于夸张。因为手机在录入人脸时会有识别过程,非人脸是无法录入的。
此外,该厂商在人脸识别系统设置中也有“免责声明”,指出面部识别的安全性低于指纹、图案密码等。
人脸识别在手机上的安全性其实很低,甚至低于指纹和数字密码。而且,相似的外形物品也可能通过人脸识别解锁手机。
然而,并非所有手机的人脸识别都安全性低。早在iPhone X时代,手机中国就科普过各类人脸识别的区别。
人脸识别的原理简单:手机摄像头记录人脸照片,采集特定特征点,存储在解锁应用中。用户解锁时,手机摄像头再次记录面部照片,与存储信息比对,只要大部分特征点对上,手机便会自动解锁。
人脸识别方式主要分为2D和3D两种。2D人脸识别容易受到相似人脸或物体的干扰,而3D人脸识别则通过红外投射的3D结构光,增加了深度特征点的采集,安全性大大提升。
iPhone X的Face ID出错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相比指纹的五万分之一的失败率大大降低。华为的Mate30系列也采用了3D人脸识别技术,安全性更高。
至于人脸支付的安全性,虽然存在误识别的风险,但通过眨眼、张嘴、点头等动作验证,风险控制在金融级别安全系数内。
“死要面子”才能“不受罪”
2018年,百度掌门人李彦宏因一句“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被网友喷到无地自容。
活在刷脸时代的我们,内心充满了矛盾:享受便利的同时,代价却是“丢了面子”。面对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只有“死要面子”才能“不受罪”,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