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在巨头眼里,它能盛下更多东西,对华为来说尤其如此。
华为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在满屏科学仪器、设计研究相关的商标申请名单中,华为申请注册了两个与 “咖啡”相关的商标,其中一项为“一标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另一项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仍为等待受理状态。
华为申请“一标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商标
难道华为也打算加入咖啡赛道?本文将从华为注册咖啡商标谈起,聊聊苹果、小米等大公司们都偏好搞哪些“副业”。
喝的不是咖啡,是科技?
华为盯上咖啡不是不可能。
华为CEO任正非就是一个喜欢喝咖啡的老板,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下表达了对咖啡的喜欢,“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他的名言之一。这还要从2014年的一次专家座谈会谈起,当时任正非将《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作为讲话题目,面对一众专家侃侃而谈。多年后,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又谈起了“什么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任正非
他如此解释道:“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并不是咖啡因有什么神奇作用。而是利用西方的一些习惯,表述开放、沟通与交流。你们进行的普遍客户关系,投标前的预案讨论、交付后的复盘、饭厅的交头接耳……我都认为在交流,吸收外界的能量,在优化自己。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神交。咖啡厅也只是一个交流场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交流的机会与场所,不要狭隘的理解形式。”
在任正非眼里,喝咖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更是一种管理之道。茶有茶道,咖啡也有咖啡的“道”,任正非显然就是咖啡“道”的高手。
咖啡
而在日常工作中,任正非也多次鼓励员工喝咖啡,“我们研发人员很抠门、很小气,他们老是不愿喝咖啡,嫌咖啡贵,就算不看他们不喝咖啡,就知道他们还落后,因为他们挣钱多了,放在口袋里不拿出来花。”
老板的兴趣往往能影响公司文化,爱喝咖啡,在华为内部已蔚然成风。
观察一下科技大佬们的爱好和日常,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出他们的兴趣影响企业业务的痕迹,甚至预见其发展方向。小米CEO雷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也许是最善于将“业余爱好”打造成商业帝国的天使投资人,小米生态链堪称其最得意的作品,而智能汽车有可能是他的下一个作品,或者说是小米生态的最后一环。
事实上,当天使投资人也是他的一大爱好,几乎没有什么是他不感兴趣的。留意雷军的微博,近日他又化身影视博主,推荐起了高分电影。他在评论下面说自己热爱生活,喜欢手机、摄影、汽车、电影、看书等。
雷军微博
有时候想法太多往往容易苦恼,雷军就是如此。十多年前他在一篇博客中这样写道:“我总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好主意而欢欣鼓舞,如果这些主意闲置,会令我痛苦不堪。”
话题回到华为身上,作为一家始终保持最高专注度的巨头之一,华为不轻易进入其他领域。但最近几年,环境大变,华为不得不进入自己所能进入的领域,盯上咖啡行业并不是不可能。事实上,华为早在2018年就与瑞幸咖啡有过一次合作,当时双方推出了一种黑科技,让用户在设备前画爱心手势就能点咖啡喝,这有点像华为Mate旗舰系列的“隔空操作”功能。
但作为一家科技巨头,华为真的能瞧得上咖啡行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一家巨头一年的销售额远远超过某一行业一年的市场规模时,这种情况就更是如此。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约为850亿元,而华为去年的总销售额达到6368亿元,这还是华为流年不利后取得的成绩。
华为之所以要注册咖啡商标,原因无非有两个。
一是华为想在内部打造一种独特的交流文化,吸引全球人才进入华为工作。华为在这件事情上非常认真,去年任正非表示要在华为上海青浦基地建造100多个咖啡厅,创造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
二是为了防止其它公司抢注,毕竟很多公司在抢注与华为沾边的商标这件事上太过热情,此前华为还抢先注册了跟姚贝娜有关的商标,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苹果用“零花钱”搞流媒体
当你手里有几个小钱,不会不想到投资,否则钱就会生锈。对于苹果来说,旗下的业务实在太过赚钱,不投几个副业说不过去。
苹果
据苹果2021年财报显示,苹果去年收入高达36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6万亿元);净利润为946.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376亿元),利润率接近40%。
这些钱有一部分应该花在了AR/VR和苹果汽车的研发上,毕竟它们是苹果最看重的两个业务。但有一个业务,苹果却想花小钱办大事,它就是流媒体业务。据苹果财报显示,其在流媒体业务的投资仅为数十亿美元,这比亚马逊投资的90亿美元和Netflix的140亿美元完全不能比,更是不到苹果净利润的零头。苹果可以说是在用零花钱搞副业。
Apple TV+
苹果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一是苹果对待流媒体行业如果太过认真,那等同于要烧钱,但这一行业不值得苹果这么做,因为从市场规模来说,它还不及苹果旗下单个业务来钱快。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唱片业的总销售额为220亿美元,但当时苹果旗下的iPad业务一年的营收就达到了261.82亿美元。
二是在苹果的考量中,流媒体业务注定只能成为苹果硬件和生态系统的配角。目前,Apple TV+内容制作预算仅为公司收入的0.6%,但流媒体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户吸引效应,像iTunes、Apple TV+等都是有一定的用户量的,它们未必能牢牢抓紧用户,但能完善苹果自身的生态,这就足够了。
因此,涉足流媒体行业,苹果抱的是“重在参与”的心态。
互相“偷家”的巨头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的手机”这句话将造车行业和手机行业连接了起来,造手机的可以去造车,反过来造车的也可以去造手机,而且来势较前者更为迅猛。
小米造车
小米造车堪称一场宏大的直播活动,不仅热度极高,而且消息几乎没有断过。
去年3月份,雷军在一场手机发布会上宣布了造车的消息,表示未来十年要砸100亿美元到智能汽车行业中去。自此,小米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
有迹象表明,小米造车的进展可能超出预期。从人员上来说,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过1000人,能够极大程度推动项目往前走。在专利上,小米倒不是特别着急,因为一切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技术只能一步步积累。截至2021年2月,小米在造车领域已申请了超过800件专利。
小米汽车专利申请趋势图
根据小米的乐观估计,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可能会正式量产,而小米京津分公司总经理罗宝君此前表示,小米汽车首批工程样车今年三季度就会出来。如果相关测试一切顺利,相信小米汽车会以更快的速度量产。
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还是小米集团的一个副业,但从小米的决心和投资规模来看,小米汽车迟早会成为小米公司的主业,地位甚至会超过小米手机等业务。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小米汽车未来能成功打开国内电动车市场。
小米、华为、苹果涉足汽车行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车企不得不反击。
去年9月,吉利宣布进军高端手机领域。几个月后,网上出现了“吉利将收购魅族”的消息,根据当时一些接近此交易的人士表示:“交易还在进行中,正在做尽职调查”,而吉利官方对此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而就在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示,星纪时代已与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东签署协议,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79.09%的股权。
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79.09%股权
吉利这一步走得非常高明,因为魅族这个品牌非常深入人心,一旦交易达成,吉利进军高端手机领域相当于走了一步捷径,这很有可能是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一次复刻。
除了吉利,蔚来,特斯拉之前也被传出造车的消息,但目前还没有更多消息。
“全能”的腾讯和阿里
武功有专精者,也有全能者。在国内的几个巨头中,腾讯和阿里显然就是搞副业的全能者,它们更想打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腾讯
不过,腾讯和阿里在投资方式上略有区别。腾讯对被投资方会给予相当大的自主权,而阿里巴巴更想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自己掌握主动权。
阿里巴巴
靠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早已不再局限于电商行业,其触角遍及金融、教育、酒店、游戏、医疗健康、旅游、影视等领域,投资各种“副业”更像是这家巨头的主业。但令人尴尬的是,阿里投资的副业有不少失败的例子,优酷UC、九游、豌豆荚、虾米等都是前车之鉴。有目睹这一起起失败案例的互联网人士总结说,阿里的投资太过强势,往往会肢解初创团队。
而腾讯在国内外的投资多达数百项,与阿里巴巴相比不遑多让。但去年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腾讯减持了一向看重的京东股份,从约17%降至约2.3%,变成了一家小股东。如果说这是腾讯转变的信号,那防沉迷政策的出台就让其对自身的游戏业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促使其作出改变。
马化腾朋友圈
今年5月,腾讯发布首份《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报告2021》,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我们应该去做这些难而正确的事,以长期主义的决心推动社会共创,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这背后的逻辑是腾讯开始助力实体经济。早在几个月前,马化腾在朋友圈中就表示,“三年来,我们与实体经济更近了。助力实体经济,是机遇亦是责任。”
在互联网经济中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腾讯终于开始了又一次转变。
写在最后
无论是咖啡行业,还是其它行业,促使巨头们投入的动机各不一样,有的确实是“有利可图”,有的与公司的战略调整有关,小米造车就是在全球手机市场萎缩后小米高层作出的一步重大举措。而对华为来说,进军咖啡行业不太可能。在很多公司眼里,咖啡是一门生意,但在华为这里,咖啡只是一种触发思想、灵感碰撞的媒介,目的是吸引人才来到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