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的前世今生:代代多“神U” 未来更可期

2024-09-11 11:07:20 来源: 大科技网 点击数: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手机行业最受人关注的大事件莫过于5月20日骁龙之夜上高通发布的两款必定会占领下半年手机市场的全新移动平台:第一代骁龙8+和第一代骁龙7,如无意外它们必将成为厂商直至明年重点机型的不二之选。近年来,手机芯片市场中以高通为首的技术提供者为我们贡献了众多优秀的移动平台,其中以骁龙8系和7系为基础所发布的新品层出不穷,在近五年中几乎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能否延续神U传说?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能否延续神U传说?

  在去年年底高通宣布骁龙8系移动平台正式以全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骁龙8 所带来的新风向也让我们看到了骁龙8系的进化不仅仅是更名这样简单。今年第一代骁龙7的全新登场,也代表了这一主打骁龙8系旗舰体验下放普及的移动平台也将迎来彻底的改变。回望骁龙7系列的过往,其中不少可称其为“一代神U”的经典之作,在“神U”加持下的手机产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悉数这之中令人津津乐道的手机产品,一起来回顾在过去的几年中,骁龙7系芯片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时代的记忆。

  骁龙710:vivo NEX、小米CC9、魅族16X等

  提起骁龙7系列,最先想到的必然是首款骁龙710移动平台,它使用的是当时最为先进的10nm的LPP工艺制成,与同期骁龙旗舰骁龙845移动平台同样的技术。架构上采用2+6组合,即2个2.2GHz的Kryo 360 Gold大核,6个1.7GHz的Kryo 360 Silver小核,GPU选择的是Adreno 616,ISP也是用的是骁龙845所应用的Spectra 280同代Spectra 250,双路14bit。同时由于采用了人工智能的高效架构设计,使其可以集成多核人工智能引擎,也具备了神经网络处理能力,所以在AI性能上得到了质的飞跃,整体能耗比和综合性能非常出色,同级别芯片中骁龙710移动平台可以说是一时无两。

vivo NEX
vivo NEX

小米CC9
小米CC9

  所以在那时候,这样一款优秀的移动平台成为众多厂商旗舰和准旗舰的首选,包括vivo NEX、小米8SE、小米CC9、魅族16X、坚果Pro 2s等多款手机都采用了骁龙710移动平台。其中vivo NEX作为当时vivo首款探索性质的旗舰手机,其中不乏现在看来依旧前卫的黑科技,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小米CC9也以其3200万的前置摄像头成为那年爱美人士的首选机型。可以说是骁龙710所提供的强大性能让众多旗舰和准旗舰手机获得了质的提升。

  骁龙765G:Redmi K30、OPPO Reno4、谷歌Pixel 5等

  时间来到2019年底,高通在这一年发布的骁龙7系移动平台:骁龙765G可以说打开了全新局面。除了采用全新的三星7nm EUV工艺打造以外,它还采用新的三簇群Kyro 475 CPU架构,包含1个2.4GHz Cortex-A76大核心、1个2.2GHz Cortex-A76中核心、6个1.8GHz Cortex-A55核心。GPU也升级至Adreno620,并采用了第五代高通AI引擎,集成了Spectra 355 ISP、Hexagon 696DSP、高通传感器中枢。更重要的是,在5G刚开始成为行业热点的这一时刻,骁龙765G就集成了双模5G网络的骁龙X52基带,成为了准旗舰机型适配5G网络最好的选择,为5G的普及打下了终端层面的基础。

iQOO Z1x
iQOO Z1x

摩托罗拉 Razr 5G
摩托罗拉 Razr 5G

  骁龙765G的出现也恰逢手机厂商对产品线进行进一步划分的时间点,涌现出无数主打性能和价格双优的全新品牌,所以骁龙765G就成为了终端市场的普遍选择,包括Redmi K30、OPPO Reno4、iQOO Z1x、都选择了骁龙765G作为其核心。同时还有包括vivo S7 5G、HTC U20、折叠屏手机摩托罗拉 Razr 5G、谷歌Pixel 5这样的旗舰机型上使用了骁龙765G,可以看出对于这款芯片,厂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并在后续的众多升级款中依旧选择了它,骁龙765G不愧为新一代7系“神U”

  骁龙780G和骁龙778G:小米11青春版(780G)、OPPO Reno7、荣耀50、华为nova 9等

  将骁龙780G和骁龙778G放在一起说,主要是因为这两款芯片有很多相似之处,上市时间间隔仅有两个月。率先发布的骁龙780G是骁龙7系史上第一款采用1+3+4的4大核架构的处理器,与当时的旗舰骁龙888同款架构,工艺制程也升级至了三星5nm技术,CPU部分是1*A78 2.4GHz+3*A78 2.2GHz+4*A55 1.9GHz,提升了性能和能效,GPU为Adreno 642,集成骁龙X53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搭载了Hexagon 770第六代高通AI引擎。而骁龙778G在基础架构上几乎和骁龙780G相同,仅仅是在工艺制程上使用了6nm技术,极少数硬件采用了降频版,从而达到了更好的能效比,所以这也让后发布的骁龙778G获得了更多厂商后续机型的支持。

小米11青春版
小米11青春版

荣耀50 Pro
荣耀50 Pro

  也正因此,搭载骁龙780G的手机数量并不多,包括小米11青春版和iQOO Z3 Pro等数款,相比之下骁龙778G的搭载量就丰富了不少。包括vivo iQOO Z5、小米11青春活力版、realme 真我Q3s、OPPO Reno7 5G、荣耀50 Pro、华为nova 9等数十款手机,一跃成为又一代的7系神U,也可能是目前骁龙7系搭载手机量最高的芯片之一。骁龙778G 能够在满足用户对于游戏性能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中端手机在拍摄时的能力,搭载Qualcomm Spectra 3ISP,支持摄像头三重并发和三重并行处理,进一步提升拍照和视频效果,使中端机也能拥有更好的影像体验。

  第一代骁龙7:OPPO Reno8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

  目前全球首发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的是OPPO Reno8 Pro手机,这款芯片所采用的是4nm制程工艺,采用ARM V9架构,包含1个A710超大核,3个A710大核,以及4个A510小核,为Reno8 Pro赋予旗舰级的性能体验,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此外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还搭载了骁龙888同款的Adreno 660 GPU和部分最新Snapdragon Elite Gaming顶级GPU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图形性能,为OPPO Reno8 Pro的用户日常使用、娱乐提供了保障。

  AI方面,第一代骁龙7是首个支持第七代高通AI引擎的骁龙7系平台,以深度学习人脸检测的场景来说,相比上一代骁龙778G,骁龙7检测精度上能提升25%,人脸识别所需面积从原来的25x25像素降低到20×20像素,可检测高达300个人脸特征点,与骁龙8一致。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的前世今生:代代多“神U” 未来更可期

OPPO Reno8 Pro
OPPO Reno8 Pro

  同时,由于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所拥有的Snapdragon Sight骁龙影像技术,使手机在低光、防抖、色彩和清晰度等方面都呈现出极致效果,能够为OPPO Reno8 Pro用户提供更快捷清晰、色彩鲜艳、饱含细节的图片。作为首个支持2亿像素照片拍摄的7系平台,骁龙7移动平台基于14-bit三ISP打造,支持单帧逐行HDR特性,在画质上相比上一代的骁龙778G有明显提升,搭配AI算力的提升,在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马里亚纳X芯片与定制镜头共同作用下,Reno8 Pro无论是在普通场景下还是在夜间、逆光等特殊的场景下都能够拥有旗舰级的影像以及拍摄4K HDR电影级画质视频的能力。

  第一代骁龙7作为首个集成了符合Release 16标准的骁龙X62 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系统的7系平台,最高下行速率达到4.4Gbps,比前代骁龙778G有明显提升,并首次支持5G+5G双卡双通。第一代骁龙7所搭载的FastConnect 6900移动连接系统也提升了Wi-Fi网络体验。

  除此之外,第一代骁龙7搭载了高通Snapdragon Secure,融合隔离、加密、密钥管理和认证等方面的多重安全技术,提供创新的生物识别和软硬件解决方案,并助力终端厂商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开发更多特性。骁龙8同款的Android Ready SE认证也提供了对于各种场景保险库级别的安全保护。

  另外,骁龙畅听技术也加入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中,通过融合一整套前沿音频和连接技术,针对手机和耳机间的音频链路进行优化,即使是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也能让用户享受到媲美有线设备的高清、低时延、稳定的端到端顶级音频体验。

  总结: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必将延续“神U血统”
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必将延续“神U血统”

  通过我们以上的介绍,不难发现骁龙7系移动平台一直在不断推进手机行业的发展,从推动5G发展到提升拍摄能力,骁龙7系一直致力于为更广大消费者带来旗舰级的移动技术和优秀的性能。尤其是在中端和准旗舰机型上,搭载骁龙7系列移动平台的机型,也从来都是手机消费市场的中流砥柱。

  所以也不难发现,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一经发布就受到了行业和市场的广泛关注,相信,包括荣耀、小米等品牌,也将陆续推出基于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的机型。相信未来,第一代骁龙7移动平台会如它的前辈们一样,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以提升体验为最终目的,通过过硬的实力和亲民的价位,继续成为今年主流市场上新的必然之选 。

关键字:骁龙未来手机最受20高通发布市场

责任编辑:刘一刀
Copyrigh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日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