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ES盛况空前,全球消费电子盛宴正迎来高潮。昨日,科技界“皮衣教主”黄仁勋的亮相,无疑是本届CES的压轴好戏。他不仅带来了GeForce RTX 50系列GPU,其性能提升令人瞠目结舌,更在全球玩家心中掀起了波澜。
在自动驾驶的炽热赛道上,黄仁勋揭晓了第四代Thor智驾计算平台,标志着这个历经波折的平台即将迎来大规模量产,开启高算力新时代。
NVIDIA DRIVE AGX Thor智驾计算平台预计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成为高端智驾核心硬件的领军者。合作伙伴名单显示,包括比亚迪、理想、小米、极氪等中国车企,以及特斯拉、奔驰、丰田、沃尔沃等海外车企均参与其中。
极氪汽车宣布成为全球首家OEM量产自研的英伟达Thor智驾域控制器平台。该平台由极氪团队自主研发,能够处理14个8百万30帧摄像头数据输入,大幅增强视觉感知数据处理能力,具有高算力、低功耗设计,以及丰富的通信和传感器接口。
在CES上,极氪也展出了Thor-U域控制器。据悉,这款Thor-U智驾域控是Thor芯片系列的中配版本,算力在500~750Tops,与市面主流的双Orin-X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而Thor高配版1000Tops可能还要推迟量产。
业界人士透露,Thor芯片的大规模量产时间预计在5~6月,因此从下半年开始,我们可能会看到许多搭载Thor智驾芯片的新车型上市。
然而,与DRIVE Orin平台一统江湖的局面相比,第四代Thor智驾计算平台尽管算力性能大幅提升,但一些车企并未出现在合作名单中,其中就包括蔚来和小鹏。
蔚来和小鹏曾是英伟达自动驾驶芯片最坚定的合作伙伴。蔚来的NT2.0车型是业界唯一全系标配4*Orin-X芯片平台的产品,其纸面总算力高达1016Tops,李斌曾在2023年表示,蔚来每年需要花费3亿美元采购Orin,占英伟达当年总出货量的46%,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小鹏同样如此。2019年11月,小鹏P7预售,成为全球首款正式量产英伟达Xavier芯片的电动汽车,Xavier芯片算力约为30Tops,是当时英伟达Orin尚未发布之前的先行者,小鹏也是国内最早拥抱英伟达的电动车企。
然而,随着自家算法工程团队的成熟,蔚来和小鹏也纷纷走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
2024年7月27日,李斌宣布,蔚来自研全球首颗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该芯片采用32核心CPU架构和全链路超感增强自研图像信号处理器ISP,内置LPDDR5x 8533Mbps速率内存,搭配自研推理加速单元NPU,芯片和底层软件均已实现自主设计。
随后,在12月23日,蔚来行政旗舰轿车ET9正式发布,该车首发搭载两颗自研神玑NX9031智驾芯片,综合算力超过2000Tops,并将于2025年3月开启交付。
蔚来自研神玑NX9031的完成,已经后来居上,今年3月即可开启交付,两颗芯片综合算力超过2000Tops,性能甚至超越Thor。
更重要的是,自研芯片的成本远低于采购英伟达Thor。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小鹏身上。蔚来自研神玑发布后一个月,小鹏宣布首颗自研AI芯片“图灵”流片成功,该芯片搭载40核处理器、2个自研ISP和2个自研NPU单元,与英伟达相比,小鹏图灵芯片性能相当于三颗Orin X,综合算力或超过750Tops。
何小鹏表示,小鹏自研图灵芯片将被应用于AI机器人、AI汽车和飞行汽车等多个领域,既可以驱动智驾大模型,也可以驱动座舱大模型等。
外界预测,小鹏今年下半年发布的新车将全面首发搭载自研图灵芯片,并且单车最多可搭载三颗。
除了华为外,蔚来和小鹏也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两家实现自研智驾芯片的新势力车企,这无疑为他们不再依赖英伟达通用芯片提供了底气。
采购成本、Thor芯片量产的延期、以及自研芯片拥有更好的自研算法匹配和更强的性能释放等多重因素,也成为蔚来和小鹏快速切换自研芯片的主要动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头部车企开始投身自研芯片的研发,英伟达Thor芯片想要继续维持当初一统江湖的垄断地位,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关键字: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