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比亚迪推出的颠覆性7万元智能驾驶套餐,如同惊涛骇浪,瞬间在业界激起千层浪,彻底改写了市场格局。它将一度只为豪华车专属的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巧妙地移植到了7万元级平民车市,让智能驾驶触手可及。
“全民智能驾驶”的口号振奋人心,却也引发了对“智能驾驶”内涵的深思。不同品牌的“智能驾驶”之间,差异巨大,如同海鲜中的虾仁与帝王蟹,虽同属一家,品质却天差地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7万元级海鸥的智能驾驶是否达到高阶水平,以及不同智能驾驶之间的差异,比亚迪全系列车型搭载智能驾驶技术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7万元级海鸥配备的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实则无法称得上“高阶”。天神之眼是比亚迪的智驾灵魂,分为A、B、C三档,分别适配不同品牌和车型。其中,C档针对主流车型,价格介于7万至20万元之间。虽然保留了核心功能,但相比A、B档,功能有所缩减,可实现的功能也相对有限。
与天神之眼C相仿的,还有深蓝自研的AD PRO和大疆的智驾,均为纯视觉感知,主要支持高快领航和智能泊车,常见于15万元以下车型,如海鸥、海豚、秦L等。这类智驾系统芯片标准较低,感知冗余较少。天神之眼C采用英伟达Orin-N或地平线J6M芯片,算力为84-128TOPS,感知硬件以前视三目摄像头为核心,硬件成本相对较低。可实现的功能包括在封闭的高速、快速路上进行领航,以及不离人的智能泊车,部分系统支持视线范围内的代客泊车。
更高一级的纯视觉感知,算法和硬件标准均有提升,可实现的功能更多。支持包括高快领航、城市区领航和更多不同场景车位的智能泊车,但不支持记忆泊车,常用于20万元内车型。代表车型有:小鹏P7+、Mona M03 Max和深蓝S07 乾智驾SE版等。
当售价突破20万元,才是真正“高阶”智驾系统的竞技场。激光雷达、算力至少在250TOPS以上的芯片成为入场券。这类端到端的智驾代表着国内智能驾驶的最高水平和能力边界,也是最激烈的竞争领域。代表车型包括华为智驾ADS、理想AD Max端到端,比亚迪天神之眼B、小米智驾、智己等。
随着硬件和算法的升级,“高阶”智驾的能力上限也在不断突破。例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尊界S800,就搭载了4颗激光雷达、11个视觉摄像头、3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以及2个角毫米波雷达。4颗激光雷达的优势在于,车辆后向也有激光雷达,可实现后向紧急避让。
尽管都称为“高阶智驾”,但各厂商提供的功能和实际体验却大相径庭。厂商们各有长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也成为提升销量的手段之一。
比亚迪实现“全民智驾”的背后,离不开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比亚迪拥有庞大的产销规模,通过大规模采购和生产降低零部件成本。同时,所有车型均采用统一的智驾方案,提升了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传感器、感知、规控、执行器等各个环节均实现自研,降低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实现了自给自足、高效稳定。
7万元级海鸥搭载智驾,让智能驾驶不再遥不可及,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与安全。比亚迪的举措将极大地提升智能驾驶的普及率,也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压力。诸如“智驾为何不能全系标配?”“额外加价的‘智驾包’如何证明物有所值?”等问题,也需要其他车企给予回应。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智能驾驶将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是成为大众化汽车的标配。
关键字: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