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中国的消费者购买一辆新能源车型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会再有人跑到你身边然后问出“你怎么最后买一电车啊?多想不开啊?”这样的问题。在充电设施和续航有了充分保证之后,”电车“的好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迅速崛起之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现象,消费者们购买超过15万中国品牌汽车的意愿大大增强了,要知道这在燃油车时代是一个很多中国品牌都没有迈过去的坎。
图片引自比亚迪官微
在乘联会最新公布的9月汽车销量数据中,比亚迪秦PLUS(包含DM-i和EV车型)的销量达到了36058辆,击败了日产轩逸(9月销量35926辆)夺得了中国市场A级轿车销量桂冠,要知道后者几乎是近几年一直牢牢霸占着榜单的前几名。比亚迪秦PLUS这次拿到第一名的位置,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品牌,更是新能源车型的一次历史突破。
消费者之所以真金白银地购买这些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绝不是因为支持中国品牌这么单纯,毕竟在燃油车时代,中国品牌的燃油车也没少推出,但10-15万的这个区间几乎都被合资品牌分食了,超过15万又热销的中国品牌车型几乎没有。说到底,现在的情况还是因为产品力到位了,只有产品力达到用户要求甚至超出预期,消费者才会选择购买。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新能源车型确实打破了欧美在发动机技术上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专利壁垒。
图片引自中汽协
标题不是说的出海吗?你这聊的不是国内销量么?其实国内销量和全球销量都是一样的道理,消费者追求的不都是一个性价比或者体价比么,中国消费者接受了中国品牌新能源车,那全球消费者一样也能接受。海关总署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出口已达2598.4亿元,同比增长67.1%。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211.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中国品牌如今的成绩已经超越德国来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上,排在第一的是日本。
如果说销量还不能让人信服的话,那在国庆期间的一则新闻相信关注新能源行业的朋友一定有所耳闻。10月4日,比亚迪宣布与SIXT签署合作协议,将为欧洲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后者是知名的全球汽车租赁公司。重要的是,SIXT还是从汽车发源地德国诞生的一家汽车租赁公司,说完了这个背景是不是多少能显现出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目前的影响力呢?
重要的是,这个合作协议并非是那种面子上的互动,根据协议显示,SIXT将在未来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台新能源车,预计在第四季度交付的元PLUS将会成为首批交付的车型,两个品牌第一阶段的合作市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一个在德国成立的全球汽车租赁公司,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带到德国市场,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刺激。
除了和SIXT合作,比亚迪在7月正式宣布进军日本市场,推出了元PLUS(日本市场被命名为ATTO 3)、海豚和海豹;后续比亚迪更是高调宣布将在泰国和印度建厂并推出车型,如果再往前推那便是比亚迪商用车系列的成功出海。不仅仅是比亚迪,作为新势力品牌的蔚来,也在10月柏林发布会上宣布在欧洲市场推出三款车型。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比亚迪凭借着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完成了产品力的追赶,在新能源领域也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品牌中实力强劲的狠角色。认可到什么程度呢?丰田bZ系列刚刚发布的第二款车型——bZ3,电机来自于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电池组则是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要知道丰田可是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品牌,丰田bZ3的出现无疑是对比亚迪技术实力的最好认可。
在出海这件事儿上,比亚迪其实表现得很沉稳,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很是恰当。通过三电技术的不断积累、沉淀,如今受到消费者欢迎的DM-i超级混动已经是比亚迪的第三代混动技术,尤其是在电池技术的优势上,让它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站稳脚跟。对竞品而言,比亚迪还可能扮演的是电池供应商的角色,其热销的车型更是众多汽车头部品牌内部拆解的对象,以上这些都是比亚迪停产燃油车的底气。
在国内销量节节攀升,甚至被投诉的理由是因为交车太慢,足以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的净利润预计在55.05亿元到59.05亿这个区间,以最低数字计算便是同比增长了333.6%,在盈利能力大增并且在全球已经秀出肌肉的当下,在海外投资建厂、成为全球汽车头部品牌的供应商也变得顺理成章。回到标题所讨论的问题,用一句很俗的话来总结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在技术实力和产品力有足够支撑的前提下,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单,这点对于中国或者全球市场都是一样的道理。